阿胶经典 传承千年
——福胶文化渊源侧记
阿胶渊源:千年圣药,出东阿。
阿胶被称为 “补血圣药”、“滋补上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之功效,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的传统名贵中药。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即阿胶以始产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老东阿县城)而得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东阿镇一带的居民,自古就有世代传袭熬制阿胶的习俗,熬胶技艺逐辈传流并发扬光大。因此,这里有“妇孺皆通熬胶”之说,有“阿胶之乡”之美誉。明末清初,东阿镇城内熬胶业达到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医药界名人志士纷纷慕名前来入籍东阿行医。有的既行医又熬胶,有的只做熬胶生意。东阿镇逐渐成为阿胶行业之中心。而清代医好慈禧太后之血症,成为皇家贡品,更奠定了阿胶在中药界的地位。
中华老字号,地道好阿胶,福牌阿胶!
福胶渊源:传正宗、经典之“珍宝”
明末清初,城内熬胶作坊林立,从业人员颇多。邓氏树德堂是其中质量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家阿胶作坊,邓氏树德堂业主,祖籍东阿镇,始产阿胶的年代无从确考,但树德堂的有考历史已有300多年。邓氏树德堂从事熬胶兼行医,借助于临床经验,不断对阿胶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逐渐总结出一整套熬胶的经验,其秘方世代相传,所产阿胶色质俱佳。
清朝咸丰年间,兰贵人(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体怀六甲,患血症,御医久治无效,家居东阿的户部侍郎知皇妃患病不愈,便上书推荐东阿城内“邓氏树德堂”所产阿胶,慈禧太后服用后,病愈并喜得龙子(即后来的同治帝),咸丰皇帝大悦,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邓发三件礼物:一是四品官服黄马褂,二是进宫手折,三是赐给东阿镇阿胶“福”字,并封树德堂阿胶为“贡胶”。同治十年(1871年),朝廷曾委派钦差前往树德堂监制阿胶,此胶称为“九天贡胶”。御赐“福”字一直为东阿镇制胶人所用,并成为正宗阿胶的标识。
70年代,御赐福字成为福胶集团注册商标,沿袭至此福牌阿胶正式成为福胶集团的独家珍宝,福胶也成为传统阿胶的正宗经典之作。
中华老字号,地道好阿胶,福牌阿胶!
工艺渊源:承科学、传统之“胶道”
在东阿镇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
狮耳山上去啃草,狼溪河里来饮水,
永济桥上遛三遭,少岱山上打个滚,
至冬宰杀取其皮,熬胶还需阴阳水。
其中,狮耳山、狼溪河、永济桥、少岱山,均在现平阴县东阿镇老东阿县城旧址,这首民谣道出了东阿镇福牌阿胶正宗传统的熬胶要素和科学合理的熬胶之道。1935年前世界书局编印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对东阿镇一带制做阿胶的原料处理及得天独厚的熬胶用水资源作了明确的论述:“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浸漂数日,取阿井水,用桑柴火熬三昼夜,去滓滤清,再用银锅金铲,加参芪归芎橘桂甘草等药汁,熬至成胶,其色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福牌阿胶自创立之始始终沿用这一传统的熬胶工艺,严格要求每一道熬胶工序。谨守先辈的熬胶之道,也为福胶赢得了无人企及的众多荣誉:山东省中华老字号企业、福胶制作工艺被确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目前,实力雄厚的福胶集团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创新务实精神昂首走在阿胶产业的前列。
中华老字号,地道好阿胶,福牌阿胶!
出口渊源:购买阿胶唯认福字
阿胶产品众多,而海外游子久违故国,唯认东阿镇“福”商标,赞赏此为组传老货。作为传统阿胶的唯一出口品牌,“福”牌现已依法拥有了12项专利,福胶集团也为此提出了“大市场竞争”的战略,以“福”牌、“东阿镇”牌阿胶为龙头,从一个产品做起,做起无数个产品;从一个市场做起,做起无数个市场。现在,福胶集团的产品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地区,企业也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发展。目前,“福”牌阿胶声名远播,已远销到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福”牌阿胶的带动下,阿胶及系列产品已得到全世界华人华侨的认可,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健康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福胶,这一拥有千年历史渊源的阿胶产业,始终谨记先辈的熬胶之道,致力于精品阿胶的生产、加工事业矢志不渝,千千万万的福胶人也会以更加严谨、更加务实、更加努力的现代精神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加璀璨的贡献。
中华老字号,地道好阿胶,福牌阿胶!